当前位置:首页 > 头条 >

隔空对饮五粮液 穿越千年和美情

2021-01-18 11:53:41 作者:admin

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……”当900多年前的苏轼站在西湖边吟诵出这句千古名句时,他一定没有想到,900多年后的今天,西湖见证着一对对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新人,走上中国国际西湖情五粮液玫瑰婚典,开启了举案齐眉和相濡以沫的人生新旅途。

美赛西湖,情满长江。西湖和五粮液的携手,不仅仅是一场代表着美伦美奂爱情的玫瑰婚典,也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和城市的共鸣,其背后,更奇妙地展现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和美文化情。

和美文化情不仅在于婚姻,也在于友情。在代表了苏轼笔下“半熟黄粱日未斜,玉堂阴合手栽花”的杭州,和黄庭坚笔下“白发又扶红袖醉,戎州。乱折黄花插满头”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,冥冥之中,昔日“苏黄”和美情谊,穿越千年桃花和春水,在西子湖畔再次相遇。

穿越时空的和美情谊

时空转换到公元1098年,距离宜宾中心城区仅12公里,黄庭坚在溪边独酌重碧酒,思念苏东坡情切,醉梦恍惚中似与东坡饮酒赋诗,醒后,便将此溪命名为“思坡溪”,此谷命名为“会诗沟”。后人取黄庭坚手书的“思坡溪”一碑中“思坡”二字作为乡名,为思坡乡。

如今的思坡乡,早已随着五粮液的兴盛和宜宾城的建设而今非昔比。但从杭州到戎州(宜宾),从西湖到思坡溪到长江,苏轼和黄庭坚的师徒情谊,却一直流传了下来。

黄庭坚与苏轼的缘分,从一个忠实小粉丝的仰慕开始,终于宋朝两大文豪的惺惺相惜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苏轼出差公干,遇到了黄庭坚的岳父孙觉。孙觉拿出女婿的作品,希望大名士给提下意见。苏轼一见,大为欣赏,“这世上真的好久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作品了。”大腕就是大腕,话一出口就是热点,黄庭坚就这样从小透明成了文坛红人。

其实,那时苏轼因为才华突出又口无遮拦,屡遭排挤,都已经有一贬再贬的迹象了。黄庭坚却十分理解苏轼的处境。一收到苏轼回信,就开始自来熟了。苏轼写《春菜》,他就写《次韵子瞻春菜》;苏轼写《薄薄酒》,他就写《薄薄酒二章》;苏轼写《除夜病中赠段屯田》,他读完后就写了首《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》,然后感慨:“公才如洪河,灌注天下半。”和人谈起苏轼,也是一脸迷醉,满心欢喜:“君闻苏公诗,疾读思过半。譬如闻韶耳,三月忘味叹。”

“苏黄”隔空唱和,颇有当年俞伯牙和钟子期音韵和鸣的至交之感。

神宗去世后,旧党重新得到启用,苏轼、黄庭坚终于在京城相见。在京城的三年,他们朝夕相伴、讲道论艺,单是相互唱和的诗词都达百篇之多。在苏轼的提点下,黄庭坚也逐渐走向了大宋文坛的一线,时人开始将其与苏轼作比,并称“苏黄”。

两人情谊无间到相互调侃。苏轼说黄庭坚的字太瘦,像树梢挂蛇;黄庭坚却说苏轼的字有些肥扁,像石压蛤蟆。

世事如棋,欢喜交替。两位文豪短暂相处后,苏轼贬到了海南岛,黄庭坚被贬到戎州(今宜宾)。每想到两人可能再无重逢之期,黄庭坚都悲痛难言,借酒消愁。因此,在宜宾也就留下了会诗沟和思坡溪,记录着两大文豪和美共鸣的千古佳话。

五粮液里的桃李春风

苏轼还喜欢酿酒,酿成蜜酒、天门冬酒、真一酒、松醪酒,每酿成一种酒必得意地写诗作赋,留下了《蜜酒歌》《中山松醪赋》《真一酒歌》等名篇。377字的《东坡酒经》,堪称酿酒之经典。

1059年(嘉祐四年),苏轼苏辙兄弟守制期满后奉召还朝,侍父从眉山沿岷江东下游行,一路吟诗作对,把酒言欢。

船经宜宾时,看到此处酿酒成风,苏轼诗兴大发,连作四首诗词。其中,描写宜宾的“街头酒贱民声乐”之诗《戎州》,被后来再经此地的黄庭坚时常提及。

经历过“江湖夜雨十年灯”,黄庭坚在仕途上心灰意冷。当他来到宜宾,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盛世桃李的酒,深深感染,苏轼的“街头酒贱民声乐”,在他这里化为了“桃李春风一杯酒”,他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豁达了起来。

寓居宜宾三年,黄庭坚尝遍戎州佳酿,写下十七篇论酒的诗文。一日,戎州名流廖致平邀好友黄庭坚到家中品酒,当时诗界的规矩是“曲水流觞”,将酒杯置于水面,漂到谁的面前就由谁献诗一首。当轮到黄庭坚时,他试倾一杯,先闻其香,其香沁人心脾,再观其色,其色碧绿晶莹。看着透明醇香的美酒,黄庭坚顿时兴奋起来,所谓无酒不成宴,有酒诗如神。其当即吟诗一首《荔枝绿颂》。从此以后,戎州的“荔枝绿”就声名鹊起,成了进贡朝廷的名品。

之后,黄庭坚复作《安乐泉颂》,这更是诗化了的一篇鉴赏酒质的评语。诗中赞美五粮液前身姚子雪曲“杯色增玉,白云生谷,清而不薄,厚而不浊,甘而不哕,辛而不蛰”,短短几字高度概括了五粮液的口感与风味。

900多年过去了,斯人已逝,但他们留下的佳话仍在广为传颂。而寄托了他们思想和抱负的诗词,早就化为酒,由“重碧酒”到“姚子雪曲”“荔枝绿”,再到“五粮液”,被一代又一代人感怀。

天下达道是为和

单音不成乐,独木不成林。“和”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文化基因,是中国哲学最为推崇的“天下达道”。“苏黄”友情,更是中国千古和文化的典型代表。

苏黄之和,在于两人才艺的颉颃和志趣的谐调。如果用一种物件来比喻这种谐调,恐怕只有五粮液比较相像。

“五粮液”,顾名思义,用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麦、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,将五谷的不同香气巧妙平衡,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,和谐丰满。酿出来的酒“香气悠久、味醇厚、入口甘美、入喉净爽、各味谐调、恰到好处”,此即五粮液之独特风格,其绝妙之处不仅在口感的精妙,更在于它完美呈现了中华文化“不偏不倚”“致中和”的中庸之道。

如今的五粮液,拥有窖池3.2万余口,其中“长发升”古作坊里的“古窖泥”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,是目前国博馆内唯一一件“活国宝”,五粮液“老窖池遗址”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天地精华汇出酿酒的自然优势,此乃天之和;汇五谷精粹,适宜酿酒用的高粱、大米、糯米、小麦和玉米各美其美,此乃地之和;以择一事忠一生的工匠精神,得十万人酿一城之浓香,一件需要用一生去专研的技巧,此乃人之和。

五粮液独创技艺所天然包涵的天、地、人之和,与“苏黄”友谊中包含的和美情愫隔空呼应,美美与共,各味谐调,恰到好处,践行了和美文化的内涵。

如今,这股氤氲在五粮液中近千年的桃李春风,又顺着万里长江而下,于西湖之滨,与万千有情人的缱绻相呼应,当一对对新人漫步西湖之畔时,他们共谱了一曲曲“西湖醉人久,和美万家长”的新时代琴瑟和鸣的乐章。而“苏黄”的和美之情,又籍五粮液和西湖,传递到了千家万户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