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产12000吨,贵州安酒以“初心、匠心”酿 “酱中匠品”
每年10月下旬到11月,无疑是酱酒企业最忙碌的时刻。“翻锨打糙”、“脚踢手摸”……酿酒人在进行着酱酒酿造最重要的一项工序——下沙,以此开启新的酿酒周期。2020年11月5日,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。贵州安酒12000吨下沙大典,拉开了贵州安酒新一年度酿酒工作的帷幕。
作为“贵州两大历史名酒”之一,贵州安酒投产12000吨用于新一年度的酿酒工作中,不仅意味着贵州安酒在白酒行业尤其是酱酒领域站住了根基,立足了根本,同时也透露出贵州安酒发展的三个关键词:“守初心”、“承匠心”、“酿匠品”。
守初心:从“粮”开启高质量酱酒酿造
下沙,就是投放高粱。每一滴酱酒的起点,都要从下沙说起。
贵州安酒选择优质糯高粱,粒小饱满,呈酱红色,以求酿造出符合品质要求的酱香白酒。而下沙的时间点,则一般是在重阳节前后。因为这个时期,赤水河河水清澈,是下沙酿酒最适宜的时候,在过去千百年来,酱酒生产皆是如此。
将水烧至95度以上,浸润新收获的糯红高粱,用箢篼将高粱上甑蒸煮,见气压醅;待蒸煮后,迅速摊晾,糖化发酵,等待入窖发酵……下沙的每一个环节,是酿酒师们日以继夜的匠心传承。
事实上,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贵州安酒,对品质的追求始终贯穿在发展过程中。
从1955年与茅台获得全国第一届酿酒大会“甲等酒”,到1958年出口香港和东南亚地区,荣获 “安酒一杯入口,回味终身难忘”的称赞,再到1963年与茅台、习酒蝉联历届“贵州名酒”……这些过往的荣耀,都是贵州安酒“品质基因”的佐证。
传承近百年“品质基因”,优选12000吨优质糯高粱进行下沙,不单是一种工艺符号和生产动作,也是贵州安酒传承古法的魅力所在,每一滴酱酒都能彰显着贵州安酒的“初心”。
承匠心:用万吨产能为品质保驾护航
如果循天时、遵古法是贵州安酒的“初心”,那么在产能上的布局和投入就是贵州安酒的“匠心”。
对酱酒企业来说,产能意味着品质稳定性和品牌发展可持续性。一年酿酒、五年储存,酱酒工艺的复杂性和资源稀缺性,决定了产能的有限性。
10年前,贵州安酒开始在赤水河畔布局酱酒,当年建设,当年投产。此后,贵州安酒对产能的布局从未停止。2018年投产2500吨,2019年投产6600吨,到如今投产12000吨。截止目前,贵州安酒已经拥有过万吨的大曲酱香基酒储备,并且拥有年产近万吨优质大曲酒的能力。
本次12000吨的投产规模,意味着什么?
根据目前的数据统计,这一数字仅次于茅台、习酒等几大酱酒品牌。如果再综合考虑“安酒赤水酒谷”建成后的体量,贵州安酒的产能储备已经进入酱酒企业前列。投资超50亿打造的“安酒赤水酒谷”,建成后将实现年产2万吨大曲酱香制酒、6万吨优质高温制曲,10万吨陶坛储酒的综合体量。
时间、产能,这恰是贵州安酒过去10年在酱酒行业的“匠心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贵州安酒明年将和习酒共同主办第四届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。作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多家白酒企业一年一度的圆桌峰会,一直颇受业界关注和期待,贵州安酒的接棒,也印证了行业对其实力和地位的认可。
酿匠品:无可置疑的“酱中匠品”
不管是沿袭千年传统酿造技艺的品质“初心”,还是以产能构筑品质和品牌根基的发展“匠心”,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一瓶高品质的酱酒。
而这瓶酒,就是贵州安酒(经典)。
贵州安酒(经典)出身即不凡。诞生在距离茅台、习酒不远的土城镇酱酒生产基地,对"匠之精神"的坚守在其诞生之前就已融入在基因里;又得益于“贵州两大历史名酒”、“贵州八大名酒”的加持,天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。
不仅天生“优越”,贵州安酒(经典)还是真正匠心之作,每一个生产环节,每一处细节打磨,无不是精益求精。
其一,生产工艺无可挑剔,酿造时严格恪守100%选用红缨子糯高粱、100%采用12987传统大曲酱酒工艺、100%陶坛贮藏、100%足置5年、100%自家酿造,品质无可挑剔。
其二,高颜值,别具一格。产品外形采用蓝釉瓶身,尽显博大、深邃的气质;正面“贵州安酒”四字,中正典雅,法度严峻,气势磅礴,具有一种阳刚之美。瓶身底部的“平安之扣”不仅从整体布局上体现了东方特色的审美哲学,还在寓意上暗合了中国的“安文化”——“国泰民安、德尚心安”。
最后,在经历了5年甚至更久时间的陈化,贵州安酒(经典)于今年才正式面世,这样一款经过酿造出来的酱酒,喷香轻柔、逸香丰富、入口醇厚、回香尾净,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。在秋季糖酒会期间,荣获“年度好酱酒”称号。可以说,无论从产品命名、包装设计还是酒体,贵州安酒(经典)称得上是无可置疑的“酱中匠品”。
如今,12000吨的下沙,是贵州安酒迈入行业前列的重要节点,但更是百年贵州安酒继续传承“守初心、承匠心、酿匠品”的起点。